芦叶 【异名】 芦箬《本经逢原》。 【基原】 为禾本科芦苇属植物芦苇Phragmites commums Trin 的叶。 【原植物】 芦叶 参见“芦根”条。 【采收加工】 5~10月均可采收。 【药材】 芦叶 Folium Phragmmitis Communis 产全国大部分地区。 性状 常皱绾卷曲或纵裂,展平后完整者分叶鞘、叶舌和叶片。叶鞘圆筒形,长12~16cm,外表面簌黄色,具细密浅纵沟纹,内表面光亮;叶舌短,高1~2mm,下部呈棕黑色横线,上部为白色毛须状;叶片线状披针形,长30~50 cm,宽2~3cm,随面灰绿色,背面下部中脉外突,先端长尾尖,黄色,基部渐窄,两侧小耳状,内卷,全缘。质脆,易折断,断面较整齐,叶鞘可见1列孔洞。气微,味淡。 【成分】 叶含16种氨基酸:丙氨酸,缬氨酸,甘氨酸,亮氟酸,丝氨酸,苏氢酸(羟丁氨酸),天冬氪酸,答氨酸,赖氨酸,组氨酸,甲硫氪酸,半胱氨酸,胱氨酸,苯丙氨酸,色氨酸和酪氮酸及2种胺类天冬酰胺和各酰胺。叶片古亚精胺(spermidine),精胺(spermine)和腐胺(putrescine)。叶还古维生索C,戊聚糖(pentosan),小麦黄素(tricin)。 【药性】 甘,寒。归胃、肺经。 1.《汤液本草》:“气寒,味甘。” 2.《纲目》:“无毒。” 【功用主治】 清热辟秽,止血,解毒。主治霍乱吐泻,吐血,衄血,肺痈。 1.《纲目》:“治霍乱呕逆,痈疽。” 2.《本经逢原》:“烧存性,治吐衄诸血。” 3.《玉楸药解》:“清肺止呕,抬背疽,肺痈。灰汁煎膏,蚀瘀肉,去黑子。” 【用法用量】 内服:煎汤,30~60g;或烧存性研末。外用:研末敷或烧灰淋汁熬膏敷。 【选方】 1.浩霍乱吐并,烦渴心躁芦叶一两(锉),糯米半两。上件药,以水一大盏,入竹茹一分,煎至六分,后入蜜半台,生姜汁半合,煎三阿沸,去渣,放温,时时呷之。(《圣惠方》) 2.治发背溃烂陈芦叶为末,以葱、椒汤洗净,敷之。(《乾坤秘韫》) |